马云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过,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要么钱给少了,要么心里委屈了。 总之一句话:离职的员工,很不爽! 这句话令人感同身受,毕竟“辞职”这件事在生活中很常见,不论是中学老师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还是沙雕网友的“领导告辞”,总能会心一笑,且表示理解。 但是近期杭州一位年轻姑娘的辞职方式,却有点让人看不懂了,并因此引发了热评。 某论坛上,有人发出聊天截图,声称公司同事辞职,但不愿走正常流程,坚持公司不给办离职就不去公司,老板都拿她没辙。 ![]()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不就是这样辞职的吗?既然已经对公司和老板失望至极甚至厌恶至极,在做了决定的那一刻起,就不想再呆在公司了。 用网友的话说:“不离开等着嫌弃自己吗?” 可是,这并非正确的辞职方式! 辞职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法》第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看到了吗,这才是正确的辞职方式:只要企业没有32条中的规定,想要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可是,大多数的职场人并没写过《辞职信》,更没把辞职当回事儿。 在某个论坛上,华为一前员工发过一个帖子,说的是华为辞职的事儿。 大概是十年前,该员工加入华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工作,因为各种原因打算辞职。大概在正式离职60天前就告知了直属上级领导和人事部门同事。 在前面一个30天里自己的直属领导、跨级领导以及部门同事、人事部门同事纷纷劝解,在得知其困难之后还为其想尽办法解决。 在后一个30天里,最终得知已经下定决心辞职的时候,部门同事、领导、人事部门同事多次邀请吃饭,大家其乐融融。 同时,人事部门同事和领导多次找他谈话,让他推荐一个可以接替自己工作的人选,可以从公司内部选择,也可以从外部招聘中选择。 紧接着,是工作交接——领导非常认真的与他交接了目前工作(暂未找到替代者),出具了工作交接清单并签字。还亲自带着他去人事部门办理离职。 离职当天,全部门人员再次聚会吃饭欢送他。 用他的原话说,“那一瞬间,我不想走了。” 但是情况特殊,他最终离开了华为公司。但是至今还有当时那些同事的联系方式,并且常常沟通。 权利平等 可能你觉着这是一种极限情况,很少有公司做到如此。但事实是,这才是正确的辞职方式。 为什么要正确的辞职?很多人心目中的辞职其实就是离职,给老板说一声就离开,好一点的会主动交接工作、交还公司配备物品。 但这却是不礼貌、不负责、没脑子的表现! 工作交接是很正常的辞职流程,有些人都没能做到,何况其他?
一万小时理论中说任何技能只要用一万小时就可以掌握,其实这一理论用在职场中同样合适。如果你在一个行业中待了五年,那你基本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了。 这个专家指的不仅仅是你的专业技能,更是你的人脉关系、社会认知、行业资源等等。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这五年中分别以“粗暴离职”的方式换了5次工作,并分别得罪了原公司的老板、领导和同事,那你5年后能成为行业专家吗? 也许能,但你也许面临着无人敢用的境地! 毕竟,不论是北上广还是内地小城市,都是有范围的。你的老板和领导更多时候是不想跟你计较,否则以他们在行业内的资历,很有可能让你面临无工可打的境地。 即便他们没法做到这一点,但在你真正成为行业专家的时候,也许会从他的圈子开始,传播不利于你的言论,你该如何?
深以为然! 如果真是“粗暴辞职”,那你已经厌恶了前领导、老板,你的“暴力辞职”也只会继续损坏你在老板和领导心目中的形象。 不懂劳动法,不遵守合同,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你不专业的体现之一。 粗暴辞职没有礼貌,胡搅蛮缠一走了之,为情绪左右,这是你不专业的体现之二。 而以上不礼貌行为,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领导、同事的眼中,这是大忌讳。说明你没担当、没礼貌、不专业甚至人品差。 长此以往,不但是领导对你观感极差,同事也是如此。假如有同事四处宣扬你的事迹,那你想出名吗? 辞职5步走辞职是个技术活,怎样理智而体面地离职,既不伤人也不伤己?我为你整理了5个步骤,按照这个步骤走,基本没问题。 1. 坚定决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跳槽是个技术活,越跳身价涨的越快,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辞职实在是个难以下定决心的事儿。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一退再退、习惯了得过且过,正儿八经把“辞职”提上日程的时候,还是会忐忑、不安。 有时候更多是因为情绪激昂导致一时气愤,脱口而出“辞职”两个字,有时候是长久的谋划。 个人建议,偏向于后一种。 每一份工作,都是职场的积累、人生的经历,容不得我们不去认真对待。 古话说:生气时候别做决定。 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你要辞职,建议你深入的思考一下,再做决定。 不妨通过SWOT方法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前景、目前状况、机会和威胁做个系统的考校,认真评估之后再做决定。 毕竟辞职这件事关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仅仅是微信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儿。 但是,如果真要辞职,那就要坚定决心。否则,满世界宣扬自己要离职,半年时间过去了还在公司晃悠,这样的人不但招同事厌恶,还招领导憎恨,说不准哪天就把你直接踢出去了。 2. 提前告知 如上所说,《劳动法》规定劳动者要辞职,必须提前30天内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申请。 从这一点上来说,辞职是一件需要申请的事,而不是惩罚企业的手段。 说白了,即便你想惩罚企业,可能最终惩罚的只有自己。 提前告知的意义在于让企业和自己都做好准备:
这一点很少有人做到,“辞职”的话题都是隐秘、私下里谈论,等时机成熟,直接离职,一走了之。 甚至有些人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在尚未告知企业、领导自己“辞职”意向的时候,就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期待“无缝对接”。其实,这在《劳动法》来说是违法的,企业完全可以在员工不告而别之后将员工告上法庭。 3. 低调处理 有人喜欢把“辞职”这件事宣扬的满世界都知道,纵然只是私下里和同事在微信、qq中说了几句,但这种事儿就如同遇风见长的草,但凡职场人不没有不喜欢八卦的。 尤其是这种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起关注的事儿,几乎每个职场人都愿意谈上几句,并附上一句自己的感想“我也想辞职了”。 不管这句话是真还是假,辞职这件事还是要低调进行,尽量避免让同事知道。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也许你的一句无意提起的“辞职”可能会引发广大同事的全面讨论,分分钟让你成为办公室焦点,就连看门老大爷也会问一句“xxx你要辞职呀?” 这只是你的私事,没必要让别人都知道。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辞职可能没啥事,但要是一个关键职工要离职,很容易引起办公室其他人的恐慌。从群体心理学分析,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如果你的辞职引发了办公室其他人的恐慌,从而在慌乱中做出与你一起辞职的决定。 这损失谁来承担? 综合而言,辞职是自己的私事,还是自己做好决定、自己办理即可,没必要与人言说。 4. 预知风险 与离职相连接的是求职,也是职场人最常见的一个生活场景。 而在辞职中,有一种类型叫做:裸辞! 谁辞谁爽——空白期的无聊加上经济的拮据,总是会让人产生些刻骨铭心的想法。 所以,提前告知企业和领导,确定离职时间,安排交接工作等环节,也是让你拿着公司一个月的薪水,正儿八经求职的过程——这足以缓解你的经济压力和空白期焦虑。 所谓的“骑驴找马”、“无缝对接”首先是不合法的,其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 在你评估自己的能力、公司情况、外部环境的时候,就要把辞职后可能面临的风险罗列出来,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否则,你很有可能在长时间没工作的情况下滋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懒惰的习惯,还有吃不起饭的尴尬。 预知风险,并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是辞职过程中要做的重中之重的事儿。 5. 确保权益 很多人在告知领导自己要辞职之后,最关心的问题是本月工资能不能顺利发放到自己的手里。毕竟在一些中小企业,正常上班都有可能拖欠工资,别说是离职后了。 但是,辞职员工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权益需要维护,在此一一列出:
|
1、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采集,如果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尽快删除;
2、我们所发布的信息仅仅是提供给公司职员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参考,而非商业用途。
很多人对年轻职场人的印象是这样的:没什么忠诚度
马云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过,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
又到了每年春暖花开的三四月份,美丽的季节也往往
最近跟一个HR朋友聊天,她说因为离职原因,她pass
朋友小林最近很是苦恼,疫情期间各路经济都不景气